普惠並不等同於扶貧。從國際經驗來看,那些無法實現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通常很難維持下去。郵儲銀行作為一家大型商業銀行,之所以能夠實現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發展,顛覆了業界和學界所一直提倡“大銀行只適合做大業務,小銀行更適合做小業務”的傳統論斷。
  中國不缺銀行,尤其不缺大銀行,但是缺有特色的銀行。郵儲銀行著眼於打造一家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將堅持市場化導向,全面深化改革,練好普惠金融服務的“內功”,努力為廣大中低收入人群平等享受金融服務、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截至2013年底,郵儲銀行涉農貸款餘額3882億元,占全部貸款餘額的33%,同比增長106%;小微企業貸款餘額5375億元,占全部貸款餘額的46%;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占總貸款餘額的79%。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截至5月底,涉農貸款餘額達4794億元,新增912億元,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5879億元,新增504億元。
  銀行業發展必須以實體經濟為基礎
  世界金融發展史告訴我們,如果銀行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和自我發展,不僅會對實體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也將摧毀銀行業發展的基礎。從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到目前餘波未平的“歐債危機”,幾乎每一次金融危機背後都離不開金融過度虛擬化的影子。因此,銀行業的發展必須以實體經濟為基礎,服從和服務於實體經濟,並做到“四個相適應”:
  一是要與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從“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加快推進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既是宏觀調控政策的著力點,也是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
  二是要與國家發展的橫向戰略和縱向戰略相適應。在橫向方面,要考慮到我國區域經濟由東向西的梯度推進戰略,來佈局金融服務;在縱向方面,則需要註意供應鏈、上下游配套的金融服務。
  三是要與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核心活力相適應。據統計,我國小微企業納稅占到50%,所貢獻的GDP達到60%,但目前能夠獲得銀行信貸融資支持的小微企業不足50%。這種不對稱的結構性矛盾,已經對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形成了非常明顯的掣肘。
  四是要與金融深化改革和銀行業差異化經營發展相適應。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單純依靠吃利差的經營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商業銀行需要在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精耕細作,圍繞核心市場與客戶群,真正做到量身定做,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發展普惠金融有助於服務實體經濟
  普惠金融是聯合國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提出的概念,既是一種理念,也是具體的實踐活動。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點就是,以可負擔的成本,及時有效地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務,讓現代金融服務更好地惠及各個社會群體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普惠金融與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
  一是有利於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普惠金融,就是通過創新工具將金融資源進行跨主體、跨市場、跨行業轉移和重置。資金配置效率的提高,必然會擠出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各種無效“水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型。
  二是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發展普惠金融,必然要求金融機構轉變經營思路,著眼於服務實體經濟,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不斷擴展其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使更多企業或個人享受到金融服務。與此同時,隨著實體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也會進一步降低金融體系運行風險,提高金融機構收益水平和贏利能力,從而為普惠金融深入發展創造條件。
  三是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展普惠金融,就是將現代金融服務向弱勢地區、弱勢行業和弱勢群體等發展薄弱環節拓展,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通過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享受現代金融服務的機會和途徑,既有利於實現當前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促改革的總體任務,也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真正做到“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充分體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
  大銀行發展普惠金融面臨三大挑戰
  從當前各國的實踐來看,普惠金融體系的主力仍然是具有“草根”性質的社區性小型金融組織,如社區銀行、信用合作社等,大型商業銀行在其中所占的份額並不大。究其原因,除了受普惠金融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現實制約外,與小機構相比,大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會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劣勢。
  一是面臨著更大的信息不對稱挑戰。相對城市地區,大銀行在農村地區的機構非常少,很難及時瞭解到農村金融服務信息。而反過來,農民對一些大銀行瞭解也很少,總覺得大銀行門檻高,不敢去貸款。由於農民總體貸款歷史記錄少,缺乏貸款的信用記錄,信用軟環境建設長期不足,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抵押擔保,影響信貸業務決策的“軟信息”相對更為重要,但這類信息的收集、處理更加依賴人力和人際關係,與農村型、社區型小機構相比,大銀行在這方面顯然處於劣勢。
  二是面臨著更大的財務壓力。普通農戶、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相對較小,大都只有幾萬、幾十萬;而發放這樣一筆貸款,其調查成本並不比大額貸款低多少。當前,商業銀行信貸員為了一筆幾萬元的貸款,也需要跑幾十里路上門調查,有的甚至要跑不止一趟,成本一般較高。對大銀行來說,由於農村網缺乏,其調查成本相對更高,普惠性業務規模越大,越容易拉低經營效率,導致資產收益降低,影響財務績效。
  三是面臨著更大的人員和網點擴張約束。為了有效解決發展普惠金融所遇到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大銀行必然需要在農村地區增設物理網點,延伸服務半徑。但從國內大銀行的發展歷史來看,普遍都經歷過在農村地區廣設網點到大規模撤離的曲折歷程,對重新增設農村網點有本能的心理抵觸。
  如何實現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發展
  儘管廣泛的包容性是普惠金融最為本質的屬性,但是普惠並不等同於扶貧。從國際經驗來看,那些無法實現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通常很難維持下去,最終也必然會背離實現金融普惠的初衷。
  郵儲銀行作為一家大型商業銀行,之所以能夠實現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發展,顛覆了業界和學界所一直提倡“大銀行只適合做大業務,小銀行更適合做小業務”的傳統論斷,主要得益於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契合自身特點的戰略定位。商業銀行要深度參與普惠金融體系建設,必須結合自身特點,認清自己的優劣勢。發展普惠金融難在哪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客戶分佈廣泛、地處偏遠,很多銀行“使不上力”,而這恰恰成為郵儲銀行的優勢。在郵儲銀行3.9萬多個網點中,有70%以上的網點分佈在縣和縣以下地區;郵儲銀行的員工隊伍長期扎根社區、縣城、鄉鎮,熟悉周邊客戶群體,瞭解當地產業特色。這些潛藏的“普惠基因”使得郵儲銀行成立伊始,就確定了“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社區”的戰略定位。
  二是“一小一大、以大促小”的經營策略。一方面堅持從“小”處入手,充分發揮深入縣域、扎根農村的獨特優勢,將小額貸款作為長期、核心的戰略業務;另一方面積極向“大”處挺進,通過資金集中統一運用,依托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場兩類批發業務,從財務支撐角度帶動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是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為有效解決普惠金融發展風險高、風險難以管理的問題,郵儲銀行從建行伊始就將風險防控放在工作首位,註重國際經驗借鑒,先後向印尼人民銀行、格萊珉銀行等國際著名微型金融機構學習先進經驗。截至去年底,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51%,低於銀行業1.00%的平均水平。
  四是開展大學生村官招聘。郵儲銀行從2009年開始率先招聘轉崗大學生“村官”進入郵儲銀行系統工作,並摸索出了一套選、育、用、留大學生“村官”的人才培養新機制。截至去年底,郵儲銀行已累計招聘轉崗大學生“村官”3290人。
  五是電子銀行優先發展戰略。郵儲銀行近年來一直在加速推進電子銀行應用,極力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普惠金融服務網絡,努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普及性和便捷性。目前,郵儲銀行建立了包括個人網銀、手機銀行、電話銀行、電視銀行在內的電子金融服務網絡;電子銀行客戶突破1億戶,列中國銀行業第五位。
  本版文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董事長 李國華  (原標題:發展普惠金融 服務實體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d31idjnv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